第二十六章 祖宗不足法

推荐阅读:斗破之无上之境万相之王万古神帝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开局一座核心舱重回1982小渔村四合院里的读书人剑走偏锋的大明斗罗:血脉不够?脑子来凑

    次日天明,乔银和小宁继续去上课。
    看着队伍里这两个家伙居然还健在,考录官忍不住对着宁远嘀咕了一句。
    “怎么回事?”
    宁远也是没辙:“没办法,撵不走。”
    “那就加大训练,课程提高难度,让她知难而退!万一出了事,不好向中丞交代。”
    “是!”
    很快,又一轮的训练开始了。
    乔银很明显的感受到,今天的训练更狠了。开始跑操就跑了七八里。
    好在他已是先天高手。哪怕年小力弱,却也能咬着牙坚持下去。
    小宁要大上几岁,加之武功也不差,更怕丢了面子,硬是跟着挺了下来。
    反倒是其他学生有些支持不住了。当下就有两个人申请告假,给抬到医馆去了。
    这让考录官都没辙了:“嘿,邪了门儿了!”
    就如此,洋务学堂的课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了。李恩也真正有了归宿感。
    他底子好,干劲足。哪怕实践水平差点,但敢于尝试,学起来也很快。
    因为理论知识外的实践课程,更是让人着迷。
    作为洋务政策的发起者,李恩其实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实践课程。
    原来理论用于实践,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除了绳结,各式各样的索具,风帆。船坞的构造,繁琐的航海道具,简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加之洋务学堂入选严格,风气严肃又不失活泼。完全不同于朝堂上勾心斗角的阴沉。
    同窗大都是心地透亮,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这里,李恩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生气。
    这就是少年气。
    ……
    “小银,把舌头伸进来吧?”
    “嗯呐!”
    今天下午的课程,就是手工实践。
    拿起一根木舌,李恩将它塞进榫眼里扶正。旁边的小哥抡起大木锤,开始往里敲紧。
    砰!……砰!……砰!……
    随着几次由轻到重的锤击,榫钉已经稳稳的穿进孔洞。李恩也逐渐松开了手。
    小哥也放开了力气,将锤头抡足!
    数十下的锤击后,木舌便完全嵌了进去。结合的部位不光看不出来,光滑得连摸都摸不着。
    然后,两人合力将这根大木滚动,首尾架到支叉上。最后在中间挂上石头测试承重。
    这是一根笔直笔直的圆木。
    中间挂着麻绳编成的网兜,里面一块一块的添着石头。每块石头,都如磨盘大小,不下百斤。
    石头越积越多,足足加上了十多块。这让麻绳网都吃受不住了,绳结开始断开!
    湿麻绳能够坠断,至少得有几千斤的重量。
    圆木再结实,也终于架不住压断它的最后一块大石。最终喀嚓一声,从中间开裂!
    二人过去察看了一下开裂的部位和形状,最后高兴的击了一下掌。
    “成了!”
    因为这根丈余长的圆木,实际由许多较短的废旧木料拼接而成的。
    而开裂的部位,并不是榫卯连接的部位!这就是说,李恩对榫卯连接的工艺,已初步入门。
    “小银,你进步很快啊?”
    旁边过来视察的先生,也看见了他们的成果。脸上流露着欣慰的笑容。
    “多蒙先生教导有方!”
    学生们也都礼貌的向先生致意,同时发自内心的感激。哪怕这位先生只是位木匠而已。
    洋务学堂的课目很多,且繁杂。除星象,气候,地貌,水文,还要具备一些基础的造船,掌帆,旗语,医药等方面的常识。
    术业有专攻,但多少得懂点大概。张口闭口祖宗成法,船漏水了祖宗可救不了你。
    很快,这回换了小哥扶舌,李恩抡锤。
    二人合力又接出了一根圆木,最后直直的将它立了起来!
    “这根木头,适合做桅杆!”
    抬头看着这根比水桶还粗,高过数丈的笔直圆木,所有人都有一种壮丽的感觉。
    高大粗壮,又能笔直挺立的坚韧木材无比珍贵,价格自然高昂。
    而造船,恰恰需要这种木材。
    无论是龙骨,还是桅杆,都需要良材。
    如此算下来,打造一艘海船的成本,都快抵得上一座宫殿了。以洋务衙门现在的经费,实在无力承担。
    这个时候,祖先就起作用了。
    中原的祖先,创造了榫卯工艺。只要木质适合,就能拼接出任何想要的大小形状。
    比如这个燕尾榫。看起来是拼接,实际上它的着力点分散在了上下丈余远。只要加上拉索,就能制成桅杆,和整木差不了多少。
    神奇的是,如果把木舌敲出来,它还能重新分开!
    李恩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也充满自豪。
    “嘿咻……”
    另一边,女孩子们同样竖起了学习棒。那是一根透明的玻璃管,里面盛的水银。
    汞柱,是测量水文的重要量具。
    南安人在赤道通过对太阳黄道的测量,演算出了大地经线,将长度“里”确定到最精准。
    东瀛人则依据纬度夹角,演算出了“海里”。
    于是洋务有了标准的度量单位。首先明确“毫厘寸分尺步丈里”之长度,定为“海量”。
    之后又以蒸馏水为标准,重称了“分钱两斤升斗石料”之重量,是为“海秤”。
    度量的规范,不仅促进了洋务发展,也深受百姓欢迎。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4/4459/242276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