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钟声
推荐阅读:斗破之无上之境、万相之王、万古神帝、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开局一座核心舱、重回1982小渔村、四合院里的读书人、剑走偏锋的大明、斗罗:血脉不够?脑子来凑、
此时的钟繇,伏在地上先是问了一句:</P>
“陛下,你将以何罪定大将军呢?”</P>
小皇帝毫不在乎,理所应当的回道:</P>
“跋扈的大将军,难道不该死吗?”</P>
钟繇点头,但还是坚持:</P>
“该死,但即便杀了也需要师出有名,毕竟何进既是汉室的大将军也是陛下的舅舅。就算不回应众外朝的大臣们,也要向太后解释呀。”</P>
小皇帝想了一下,给了一个理由:</P>
“就以何进目无君上,私藏兵甲定他死罪!”</P>
钟繇心里暗道果然如此,然后直接摇头劝谏道:</P>
“陛下,臣认为还得多一个罪名,那就是大将军何进克扣前线吏士粮饷,以使前线大败。不杀不足以平全军吏士之愤。”</P>
小皇帝一听这个建议,立刻琢磨过来了,这是要将这次战败的责任推到何进的头上啊。</P>
不过本来也是如此,作为大将军,他也理应为这次失败负责。</P>
想到这里,小皇帝再一次认为啥何进不冤。</P>
但其实小皇帝只是想到第一层,人家钟繇实际上在为后面考虑。将何进杀了后,他手上的那些军队必然会惊疑,而一旦有这个理由在,那些军将们就知道小皇帝不会向他们动手。</P>
如此,军队才能安稳。</P>
可以说,小皇帝能有钟繇为其出谋划策,真的是受益良多。</P>
不过小皇帝只是理解第一层就够了,于是就要在布帛上加上这条。</P>
但这个时候,钟繇又阻止了他,说了他的第二个顾虑:</P>
“陛下,何进之罪名好定,但对待其党羽却得慎之又慎呀。”</P>
见刘辩不解,钟繇内心更是一叹,随后就给刘辩讲起来了。</P>
在钟繇的叙述中,刘辩终于明白了这位老师话里的含义。</P>
一般人会认为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威,让谁死谁就死。但在实际上,皇帝的权力也是被局限的,这种局限不是制度上的局限,而是取决于皇帝本地的身体健康和掌握的信息。</P>
换言之,皇帝要想做的合格,那至少是要受过系统帝王教育的。</P>
而该说不说,在汉室中,已经很久没有合格的的皇帝了。</P>
如明帝、章帝,他俩都是作为皇帝预备人培养的,而且都是及壮登基,所以一开始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P>
但之后章帝当皇帝没十年就死了,留下一个只有十岁的皇帝。从那个时候开始,国朝就开始陷入到了主少国疑的可怕循环中。</P>
一直到顺帝死后,大将军梁冀先是扶持了质帝,然后因小皇帝对顺帝表达了不满就被他毒死了,然后又扶持了才十五岁的桓帝。</P>
桓帝作为一个河北王系的宗室,从来没被当做皇帝培养过,哪可能来的皇家教育,所以也是不合格的。</P>
后面桓帝死了没有子嗣,历史再一次循环,河北王系宗室的刘宏被迎入了皇宫作为皇帝。</P>
而刘宏也没有受过帝王教育。</P>
直到刘辩和刘协二人,他们可以说是汉室百年来唯二受过系统教育的皇子了。得赖于其父掌权时间长,他们兄弟二人得以获得完整的皇子教育。</P>
所以,在能力上此时的刘辩不成问题,这也是钟繇等人一致认可的。</P>
但刘辩还缺一块,那就是时间的沉淀。</P>
作为皇帝来说,他天然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常处在宫中,对宫外的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P>
所以这就往往造成他们和现实脱节,被外朝的大臣们所糊弄。</P>
而刘辩纵然有政治认识,也有权谋斗争的禀赋,但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对于外界的认识太匮乏了,对外朝大臣们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完全不了解。</P>
作为刘辩的老师,钟繇毫不怀疑,如果给刘辩十年的沉淀,他必然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君王,但奈何刘辩没有这个十年。</P>
所以钟繇才必须提醒刘辩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定何进党羽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P>
如果刘辩已经是执掌朝堂十年的雄主了,那外朝的那些大臣各有什么关系,他必然一清二楚,哪些人和何进是一党的,刘辩自己就能定下。</P>
而有了十年的执政经验,刘辩也早能培养一帮班底,服从者高官厚禄,不服从者就是贬之到死。</P>
只要不犯浑不任性,能给真有才能的机会。而尸位素餐者,不论老幼,也能做到罢免。</P>
到时候,小皇帝自然能将帝国统治的铁捅一般。</P>
毕竟在这个人治的时代,小皇帝只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官僚团队,就能牢牢掌控住朝庭。</P>
但现在不是,刘辩现在都只是认识一些公卿,一些具体执行的大臣们却都没认齐,如何能确定与何进的关系?</P>
而那时候就只能将拟定名单的权力交给其他人,到时候怕就是一场大祸了。</P>
“陛下,你将以何罪定大将军呢?”</P>
小皇帝毫不在乎,理所应当的回道:</P>
“跋扈的大将军,难道不该死吗?”</P>
钟繇点头,但还是坚持:</P>
“该死,但即便杀了也需要师出有名,毕竟何进既是汉室的大将军也是陛下的舅舅。就算不回应众外朝的大臣们,也要向太后解释呀。”</P>
小皇帝想了一下,给了一个理由:</P>
“就以何进目无君上,私藏兵甲定他死罪!”</P>
钟繇心里暗道果然如此,然后直接摇头劝谏道:</P>
“陛下,臣认为还得多一个罪名,那就是大将军何进克扣前线吏士粮饷,以使前线大败。不杀不足以平全军吏士之愤。”</P>
小皇帝一听这个建议,立刻琢磨过来了,这是要将这次战败的责任推到何进的头上啊。</P>
不过本来也是如此,作为大将军,他也理应为这次失败负责。</P>
想到这里,小皇帝再一次认为啥何进不冤。</P>
但其实小皇帝只是想到第一层,人家钟繇实际上在为后面考虑。将何进杀了后,他手上的那些军队必然会惊疑,而一旦有这个理由在,那些军将们就知道小皇帝不会向他们动手。</P>
如此,军队才能安稳。</P>
可以说,小皇帝能有钟繇为其出谋划策,真的是受益良多。</P>
不过小皇帝只是理解第一层就够了,于是就要在布帛上加上这条。</P>
但这个时候,钟繇又阻止了他,说了他的第二个顾虑:</P>
“陛下,何进之罪名好定,但对待其党羽却得慎之又慎呀。”</P>
见刘辩不解,钟繇内心更是一叹,随后就给刘辩讲起来了。</P>
在钟繇的叙述中,刘辩终于明白了这位老师话里的含义。</P>
一般人会认为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威,让谁死谁就死。但在实际上,皇帝的权力也是被局限的,这种局限不是制度上的局限,而是取决于皇帝本地的身体健康和掌握的信息。</P>
换言之,皇帝要想做的合格,那至少是要受过系统帝王教育的。</P>
而该说不说,在汉室中,已经很久没有合格的的皇帝了。</P>
如明帝、章帝,他俩都是作为皇帝预备人培养的,而且都是及壮登基,所以一开始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P>
但之后章帝当皇帝没十年就死了,留下一个只有十岁的皇帝。从那个时候开始,国朝就开始陷入到了主少国疑的可怕循环中。</P>
一直到顺帝死后,大将军梁冀先是扶持了质帝,然后因小皇帝对顺帝表达了不满就被他毒死了,然后又扶持了才十五岁的桓帝。</P>
桓帝作为一个河北王系的宗室,从来没被当做皇帝培养过,哪可能来的皇家教育,所以也是不合格的。</P>
后面桓帝死了没有子嗣,历史再一次循环,河北王系宗室的刘宏被迎入了皇宫作为皇帝。</P>
而刘宏也没有受过帝王教育。</P>
直到刘辩和刘协二人,他们可以说是汉室百年来唯二受过系统教育的皇子了。得赖于其父掌权时间长,他们兄弟二人得以获得完整的皇子教育。</P>
所以,在能力上此时的刘辩不成问题,这也是钟繇等人一致认可的。</P>
但刘辩还缺一块,那就是时间的沉淀。</P>
作为皇帝来说,他天然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常处在宫中,对宫外的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P>
所以这就往往造成他们和现实脱节,被外朝的大臣们所糊弄。</P>
而刘辩纵然有政治认识,也有权谋斗争的禀赋,但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对于外界的认识太匮乏了,对外朝大臣们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完全不了解。</P>
作为刘辩的老师,钟繇毫不怀疑,如果给刘辩十年的沉淀,他必然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君王,但奈何刘辩没有这个十年。</P>
所以钟繇才必须提醒刘辩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定何进党羽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P>
如果刘辩已经是执掌朝堂十年的雄主了,那外朝的那些大臣各有什么关系,他必然一清二楚,哪些人和何进是一党的,刘辩自己就能定下。</P>
而有了十年的执政经验,刘辩也早能培养一帮班底,服从者高官厚禄,不服从者就是贬之到死。</P>
只要不犯浑不任性,能给真有才能的机会。而尸位素餐者,不论老幼,也能做到罢免。</P>
到时候,小皇帝自然能将帝国统治的铁捅一般。</P>
毕竟在这个人治的时代,小皇帝只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官僚团队,就能牢牢掌控住朝庭。</P>
但现在不是,刘辩现在都只是认识一些公卿,一些具体执行的大臣们却都没认齐,如何能确定与何进的关系?</P>
而那时候就只能将拟定名单的权力交给其他人,到时候怕就是一场大祸了。</P>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1/1864/36137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