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牵牛胃

推荐阅读:打工巫师生活录我的机甲女王天蓬元帅布衣神王天诛道灭玄幻位面大冒险绝世唐门大宋的智慧主宰之王星河大帝

    凌晨的夜风呼呼的吹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凌乱的点缀在夜空,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随着风的吹拂在不断闪烁。微熹的星光洒在树木的柴垛上,犹如披上一层朦胧的薄霜。
    陈凌换上大衣出门,跟着陈泽两兄弟出门往村北四奶奶家行去。
    四奶奶是赶年爷爷家的。
    就是那个从狼嘴里捡回来一条命的陈赶年。
    也是村里妇女小队长王秀华的婆婆。
    两位老人以前待后辈是很不错的。
    只是被繁重的体力活累垮了身体。
    四奶奶腿脚不便,这两年已下不来床。
    陈赶年在以前精神上也出过问题。
    因此平日里儿孙就不怎么让他们出门,一天三顿饭往老屋送着。
    没想到,这才没几年,就要不行了。
    都是老陈家的。
    红白喜事于情于理都不能缺席。
    四奶奶居住的老屋与陈三桂家相邻,院房后是个土山坡,有枣树陈刺等杂树生长,洪水后老屋已经过修缮,只是没补建院墙和院坝。
    三人到了之后,院子里灯火通明,来了不少人,共同守在老屋前,低声说着什么,大儿子陈永胜还在泪流满面的闷声哭着,空气弥漫出悲伤的气氛。
    “俺娘她啊,昨天晌午还好好的来着,还吃了一大碗面条,咋说不行就不行了……”
    “不过前几天做梦说,阎王爷来叫她了。”
    “这几天也是明白一阵糊涂一阵的,净说些鸡呀狗呀的小时候的事。”
    “倒是修了个痛快,没受罪。”
    明显,这个时候,四奶奶人已经走了。
    身为大儿媳的王秀华,抹着眼泪走出来准备操办丧事。
    王秀华胆小,生来怕鬼。
    自从四奶奶倒床之后,便伺候的周周到到,生怕四奶奶在心里念她的不是,死后变成鬼回来找她。
    这样以来,倒是让村里人都说她贤惠。
    现在她已经取出事先备好的寿衣,趁着婆婆还有体温进屋去给换上。
    她丈夫,四奶奶的大儿子陈永胜则仍跪在老娘身旁,接过本家叔伯递到跟前火纸,边哭边一张张的烧着。
    这些火纸要九斤四两,也是提前称好备好的。
    因为只有这个斤两的,死者才能带走,这叫上路钱,马虎不得。
    火纸烧完了。
    便开始放炮,深夜三声炮响,向村民宣告有人去世。
    陈凌他们这些年轻的后辈,基本上就是干这个的。
    有的提溜着二踢脚去院外放炮,有的则去当八仙。
    八仙就是八个青壮汉子,四位把棺材里外擦洗干净,另外四位将人抬进棺内。
    但是按照本地的习俗,入殓是不能过子时,也就是过了夜里十二点就不能入棺了,要等第三天才可入殓。
    而现在已经凌晨两点多了,所以八仙就将四奶奶放到了灵床上,便算完成。
    陈凌和陈泽他们很多是孙子辈。
    孙子辈第一晚需要帮忙做的不多,八仙轮不到他们上,也就是放放二踢脚,帮忙收拾收拾家里,把堂屋客厅杂物清理出来,设置成灵堂等。
    但是陈凌跟其他孙子辈的人还是有点不一样。
    他这半年表现比较令村民认可,觉得他有本事了,愿意叫他一块帮着多分担点。
    这在很多长辈看来,是重视的一种表现。
    所以放完炮就被陈大志喊去跟着找裁缝置办孝服去了。
    其他人则去喊村里的扎纸匠,把纸钱、纸花、过门吊等物带过来。
    忙活一通后,凌晨四点全部准备完毕。
    院外挂上了过门吊,也就是吊纸幡。
    “咚”、“咚”、“咚”的炮声便再度响起。
    陈家的男女后辈通通披麻戴孝。
    按着辈分排成长队,跟在送魂的老人身后,趁着夜色,边哭边往村西走。
    送魂的老人,挎着竹篮,装着剪刀、火纸、香烛、炮仗,领着队伍走出村子,到达土地庙的附近,剪几刀烧纸,燃香点烛,放炮,跪在地上又是一通路。
    这叫“送纸”,也叫做“报庙”。
    但在许多农村,甚至这个传统的来源上。
    最常叫的还是“压纸”。
    压纸去时哭,回来不哭。
    揭纸去时不哭,回来哭。
    传说,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以四海为家,为穷人治病,他会使人起死回生。
    为了不让百姓往返找他,他对病人说:“你们不要到处找我,只需将病人的名字、地址写在纸上,压在十字路口,我路过见到,就到家去医治。”
    众人都照药王的话办,果然很多病人得到了医治。
    人们一般去压纸时悲痛欲绝,回来时还觉得有望;揭纸去时充满希望,回来幻想破灭。
    由于体现了生死无常,慢慢就演变成了乡下丧葬的习俗。
    这趟走完之后。
    陈凌和陈泽两兄弟解下白色的孝帽,各自返回家中。
    明日天亮,各家婆娘也会上门吊丧,也会分给不同样式的东西。
    农村办丧事行孝也是有讲究的。
    如孝帽的样式,孝巾、孝带的长短,依据子女、堂兄弟、姐妹,出嫁的姑娘、媳妇等辈份也是各有区别的。
    有的东家往往考虑不周,为了一点孝礼,当场吵闹的事也是常有发生的。
    乡里有句话:叫“孝薄人”。
    容易闹笑话。
    次日。
    陈凌等王素素跟老陈家的姑娘媳妇吊完丧回家,就把碗筷桌凳打上记号,帮忙给抬了过去。
    之后,就蹬上自行车出了村。
    这次四奶奶的辈分大,是本家的陈三桂来管事,王来顺和陈国平也去帮忙记礼单。
    而陈凌本来是让他当厨子的。
    他不乐意干。
    这红白事厨子村里专门有人做,能得不少好处,他没事抢人家的活干嘛?
    这活又累,平白无故的还得罪人。
    最后陈三桂只好让他去给各个地方亲戚上门报丧。
    这倒是不错,不用在跟前捆着了。
    迎着秋风,陈凌蹬着自行车一路翻山梁,过水桥,率先抵达了金门村。
    金门村依山而建,不过两三百户人家。
    陈凌从桥上骑车入村,没几步远,便遇到了二妮儿小夫妻俩。
    两人正在院外挖红薯井呢,看到陈凌便停下手头的活,露出笑脸。
    “富贵叔,好长时间没见你了啊,要是不忙,就去家里坐坐,喝口水吧。”
    二妮儿的丈夫刘红星从红薯井上来,走到车子跟前道。
    二妮儿也跟着往家里让。
    “不了,不进家了。咱们村四奶奶没了,我是来报丧的。”
    陈凌摇摇头,说道。
    接着从胸前口袋掏出一张名单,询问:“刘广军家是哪个?这是四奶奶的大侄子,我得赶紧过去通知一下。”
    金门村以金刘二姓为主,沿着金水河的大部分姓金,剩余的则是姓刘的。
    所以还要往村内再走一点距离。
    两人指给陈凌位置后,他就找上门去了。
    老年间上门报丧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马上返回,片刻也不逗留。
    但现在早已没那么严格。
    只要不进门就行,其余是再没啥忌讳的了。
    “广军家的,这后生是哪个村的啊?成没成家?没成家给俺闺女说说,瞧这又白净又好看的,配俺家闺女正合适……”
    “你可拉倒吧嫂子,这是俺们家广军他姑村的,老陈家的后生,人家早就娶了媳妇了。”
    “啊?这么年轻就成家了啊,俺看着还不到二十岁。”
    “啥不到二十,那是人家干活少,脸皮子嫩,才显得年轻哩,跟咱们这些风吹日晒的不一样。”
    “说起这后生,你肯定也知道,他达以前是送信的,叫陈俊才,当真又俊又高,也是个顶好的相貌哩。”
    “啊,俺知道了,陈王庄陈俊才家的懒小子,没人敢说媒那个。”
    “要不说长的这白净,懒得不动弹,啥活也不干可不白么?”
    “就这娃也能讨到媳妇?”
    陈凌闷头骑着车,身后还能听到两个婆娘嘀咕声,让他一阵好笑。
    随后,继续去下一个村里打听,上门。
    就这样,从金门村、桃树沟,往南往东,来回转了十几个村子。
    才把四奶奶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通知完。
    这也没办法。
    以前的人家孩子多,各种亲戚就一大帮,近亲远亲都要让人知道。
    也有去了不在家的。
    这个告诉其家人之后。
    就免了上门吊丧随礼的事了。
    俗话说:“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
    白事礼钱不能让家人替代去给。
    心不诚,不吉利。
    而陈凌的衣兜里,也被塞满了烟。
    现在上门报丧虽说没有喝水漱口了。
    但烟是不少的。
    有的给一支,有的直接就给一盒。
    讲究的是这个。
    也不用客气推辞。
    眼看着就要到中午了,陈凌把烟收进洞天,准备再通知最后一家,就去黄泥镇上吃顿饭。
    今天报丧是东南方向走的,距离长乐乡越来越远,但是和黄泥镇却越来越近了。
    黄泥镇不大,但吃的却不少。
    烧鸡、牛肉汤、锅盔、泡馍、羊肉饸烙……
    陈凌老远就闻到了香味。
    到了镇上就点了大碗的羊肉饸烙。
    他上学时最馋的就是这个。
    但平常根本吃不到。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8/8574/50583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