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办科班和买戏楼

推荐阅读:传媒巨子我的老婆是阎王电影世界抽奖传超级战兵打工巫师生活录花运狂仙鬼将凶猛美女老板的男秘书黑铁王座护花萌宠在都市

    秦淮河畔,王家。
    花厅之中坐着三人,分别是王文龙,薛素素和俞安期。今天沈宜修陪李国仙到庙里进香去了,没来。
    俞安期放下茶杯,没谈正事,而是先笑着说:“建阳先生真有面子,这虎丘之会的场子就如此拿下了。”
    “还要多谢我家夫人。”王文龙笑着回答。
    “苏州沈家,果然不凡。”俞安期感叹说。
    俞安期的感叹十分正常,新成立的坤班一直在应富家的堂会,但这是看在王文龙和薛素素的面子上,班社真正要获得认可,还是需要到庙会等面向百姓的地方正式演出才能打响名声,他原本还想着用自己的面子去找人讨个场子,却没想到王文龙夫妻直接给坤班弄来了虎丘之会的演出机会。
    苏州虎丘,那是昆腔的窝子!
    自从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造昆曲以后,虎丘就是整个大明最有名的演出之地。
    虎丘山并没有戏台,演出的地点就在虎丘山塘的大船上,演出之时船中为戏房,船尾备菜,看戏者乘“沙飞”“牛舌”等小型船只排列其旁,一众小船簇拥大船,演出的日子苏州各地的百姓都会涌聚于此,每一次演出观众不下万人。
    如果戏班唱的好,台下会出现“万人齐声呐喊”的景象,是整个大明最有震撼力的文化现象之一。
    虎丘的戏船有大户管理,不是哪个班子都可以上的,而王文龙之所以能弄到坤班到虎丘出场的机会,是因为虎丘之会的主理人就是沈宜修的伯伯“曲坛盟主”沈。
    这个机会换到其他戏班,求爷爷告奶奶都不一定能上得去。
    俞安期说道:“过去兰社虽有名气,却从来去不得虎丘。”
    “苏州人爱听昆腔,而兰社有名的是北曲,并非水平不到,只是苏州人不喜欢罢了。”王文龙笑着说道。
    “若无曲坛盟主相助,便是换做昆腔,怕也难呀。”俞安期感叹说,然后便拿出《白蛇传》剧本询问:“如此,就用这出戏去虎丘了?”
    王文龙道:“可有什么问题?”
    “班社演出还不纯熟,班里唱北曲的艺人都是从河南招来的,原就是学的中州韵,学起来南腔来都有些困难,唱戏的火候终究不到了。”俞安期为难的说。
    薛素素道:“唱昆腔不会苏白可不行,不如多招些江南的姑娘,将坤班带成科班。”
    科班制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发明出来的,传统的戏班主要是演戏,只招一些有演戏功底的艺人搭班演出。而科班除了演戏之外也学戏,向社会上招收学戏的徒弟。
    科班好处是打破了过去戏曲艺人,都是家传的规矩,可以为大班社快速的培养艺人,坏处就是科班的投入比较大,养出来的艺人需要给他们找到足够工作。
    这年代的科班制还只在浙江一带流行,因为只有浙江、南直等地的观众人数足以养活科班的存在。
    王文龙点头同意:“昆腔日后将有大发展,成立科班也不怕没戏唱……科班必须要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我想包个戏楼。”
    “戏楼?”薛素素没听明白。
    俞安期问道:“建阳先生的意思是包下戏台长久演出?”
    王文龙点头道:“没错。”
    薛素素还没反应过来,问道:“那是什么办法?”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756/37225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