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银川驿卒李鸿基(求推荐!)
推荐阅读:魔装、金庸绝学异世横行、金牌江湖、黑色纪元、妖神、打工巫师生活录、盛唐风月、妖皇本纪、炼道长生、都市圣骑录、
哄哄人流,苏州一家酒楼的雅间之中。</br> 一名穿着灰色绸袍的中年商人,背着手站在二楼栏杆边上,眺望苏州城的熙熙攘攘。</br> “黄东家来的早啊!”</br> 一道浑厚的声音传入,听见话,黄华堂身子微颤,旋即,轻笑说道:</br> “谁不知道这苏州府第一家报房是你们聚隆号,赵东家可是贵客,旁人想见一面都难,能不上心吗?”</br> 赵让默默听他说着,找了个位子坐下,静待下文。</br> 感受到身后人端详的目光,黄华堂转过身来,站定未动,道:</br> “你聚隆是老字号,有现成的老雕版,这次就开门见山吧,要多少银子?”</br> “多少银子?”赵让好像听见什么十分好笑的事,抛开目光,玩味地道:</br> “黄华堂啊黄华堂,你也太小看我了。”</br> “那你想要怎么样?”</br> 说话间,黄华堂心中腾起一抹不祥的预感。</br> 赵让思索片刻,回道:</br> “今天是个大日子,不仅苏州一府,全国各处都在进行京报改制,没有先准备好雕版就揽了这么个硬瓷器,这不像你的风格啊。”</br> “黄华堂、不是我说你,你也是有头有面的大商人了,怎么能让我逮到这个机会呢?”</br> 说着,他冷笑一声,复以反问的口气道:</br> “你觉得,我是能用个几千两银子就随随便便能打发的人么?”</br> 黄华堂缄默,望向他一副得意洋洋的面孔,脑海里细细思忖所能接受的最低条件,轻笑一声,道:</br> “看来我还是把你赵东家想简单了…”</br> “说吧,什么条件。”</br> “聪明人说话,就是快人快语,那行——”</br> 赵让将一只脚搭在另一副椅子上,大马金刀的为自己续了一满杯碧螺春,掰开了三根手指头,道:</br> “我要你这个数的利润。”</br> 黄华堂眉头微蹙:“三成,太多了吧。”</br> 赵让唇角微扬。</br> “这个数还多?”</br> “京报刊行天下,苏州府只是其一!”</br> “各地都有和都监府合作的商人,若我所料不错,邸报、塘报,都要改制,日后发展不可限量。”</br> “你不会在意这点利润吧?”</br> 清风拂入,间有花草的幽香,氤氲环绕在雅间之中。</br> 黄华堂自然知道乘上朝廷这艘大船的好处,不然他也不会在淮北各府、西南各省捐粮了。</br> 他再度转过身去,静静道:</br> “三成利润可以,但只能一年,你的老雕版,我也只用一年。”</br> 这下,犯难的轮到赵让了。</br> 雕版制作起来不难,就是颇费时日,真把聚兴号逼急了,去别的地方高价采买,找别人合作,这也未尝不可。</br> 聚兴号揽下了朝廷京报今年在苏州府的印刷权,想与他合作的报房怕是还有不少家,你不做,自然有别人上赶着去找。</br> 做商人的,是最懂得何时收手的。</br> 他将脚放下,面色也诚恳不少,微笑道:“既然黄东家快人快语,那我也不好再继续讨价还价了。”</br> “就一年!”</br> ......</br> 京报改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除各地报房要进行一轮洗牌外,印刷技术也会被动得到发展。</br> 京报刊行全国,最忙的就是这些兢兢业业的“快递小哥”。</br> 有明一朝,在各地皆建有驿站,时人称驿递。</br> 朝廷规定,全国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每隔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br> 据万历四十八年工部勘核,大明境内每八十里就要设一个规模较大的驿站,共一千九百三十六个。</br> 除此以外,还设立急递铺和递运所加强物流信息,专门运送加急的公文和军报。</br> 宁夏,银川驿。</br> 宁夏系九边重镇之一,边防、文案都是朝廷关注的焦点,银川驿作为地区内规模最大的驿站,自然当仁不让。</br> 初春时节,茂树葱郁,澄澜荡漾。</br> 一名穿着灰绿色服装的驿卒,来到驿站门前翻身下马,用脏乱的衣袖擦了汗,然后跨步走进去。</br> “李鸿基,京报都送到了吗?”</br> 没错,眼前这面色黑里透红的健硕汉子,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br> 谁能想到,这个老实本分、只想着混口饭吃的驿卒,日后在因缘巧合之下,推翻了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彪炳史册。</br> 李鸿基早和铺长混熟,向地上啐了一口,将马牵到固定的马鹏位置,边走边道:</br> “都送完了。”</br> “他乃求的,朝廷搞这个改制,每天京报就要送三百份,这还没算塘报和军报、文书!”</br> “你小子想什么呢?”铺长脸色比他更黑,闻言笑着拍了拍李鸿基的肩膀,道:</br> “走,一块回家。”</br> 李鸿基轻抚坐骑,低声与马匹告了别,与铺长同列左右,离开铺子向前方村镇中的家走去。</br> “我没想什么,就是…”</br> “就是朝廷光顾着改制了,怎么就没想想,提升一下各地驿卒的月钱呢?”</br> “累死累活的,就挣这么几个钱!”</br> “哈哈,我也没比你多挣几个大子儿啊——”铺长笑了笑,走到家门口先进去了。</br> 李鸿基望了一眼,径自回屋。</br> 其实说是铺长,也就职位高上一级,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和李鸿基这些驿卒差不多。</br> 银川位置偏僻,太阳落山早些。</br> 李鸿基从铺子里歇了马出来时才刚黄昏,等告别铺长回到家中,天色便已昏暗。</br> 甫一进门,就闻见一股香味。</br> 他腹中咕咕直叫,从身后抱住韩金儿,问:“那只鸡不说留到元日再杀了吃肉吗?”</br> “你回来了,渴了吧,喝些水。”韩金儿将纤细小手握在李洪基的粗糙大手上,惊讶道:</br> “这么大的事,你这个做驿卒、吃朝廷饭的竟还不知道?”</br> “发生什么事了?”</br> 李洪基一脸懵,喝碗凉水后坐在一旁,说话间,直勾勾盯着锅里翻滚的肉,吞了几下口水。</br> “瞧你那样儿…”韩金儿捂嘴偷笑,指了指一旁,道:“这是第一期京报,都写在上边了,你自己拿了瞅。”</br> 李自成拿了报纸,道:</br> “这写的什么,我小时候也没读过私塾,看不懂。”</br> 韩金儿嗤笑几声,一边用勺子搅锅,一边道:“你还不如隔壁的盖虎,人家好歹能看懂。”</br> “你要是叫我学,我明天就去找艾举人学识字。”</br> 李鸿基心中起了疑影,话音刚落,却是盖虎直接一掌推开木门闯进来,欢天喜地的道:</br> “洪基你回来了,有个大事你还不知道。”</br> 李鸿基手中一滞,回头望去。</br> “你们都说的什么事?”</br> 只见盖虎拿起京报,说道:</br> “别的事儿先不说,只说一个咱最关心的,朝廷提高了各地驿卒的月钱,还增加了每年可领一回的,叫…工食银。”</br> “多少?”李鸿基腾地一下,站了起来。</br> “京报上说,天启二年起,各地驿站的驿卒,每年可领六钱工食银,就连月钱也提高不少。”盖虎哈哈大笑,与李鸿基勾肩搭背地坐在一起,道:</br> “看来这是个好皇帝,咱兄弟能过的好些了。”</br> 李鸿基愣在原地,点了点头。</br> </br>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440/4371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