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黄通判的发家史

推荐阅读:绝世唐门武极天下武炼巅峰大官人虎豹骑母皇系统之千基变寒武天元挖坑毁灭世界最强妖侠梦武

    “这么肥的缺,怎么会没有合适的人选?”
    “圣意难测。”李郁故作高深的含糊回复。
    黄通判陷入了纠结,半晌,一咬牙开口道:
    “贤弟帮我,黄某人优点不多,但有一条,知恩图报。”
    李郁点头,表示我信。
    “圣意难测,可总有高人能揣测几分。黄大人,你挺身而出的时候到了。”
    1个时辰后,
    黄通判亲自把李郁送出了大门。
    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官场中人,一言一行都是有考量的。
    下属们,会时刻揣摩上司放出的信号。
    没有一句话是闲话,没有一篇文章是废话。
    总之,
    黄通判和李郁的关系,是上升了好几个层级。
    府衙诸人,见到李郁更加谨慎恭敬。
    ……
    “老爷,一个江湖年轻人,为何如此重视?”
    “你可知此人刚才和我说了什么?”
    “什么?”
    “他说,可助我一臂之力,做本府的父母官。”
    “口气太大了吧?”
    “你细细品味。”
    黄通判的夫人,也是读过书的,出身于胥吏之家。
    在黄通判还是穷酸小黄的时候,亲爹力排众议,定下了这桩婚事。
    成婚的时候,
    宅子,银子,奴婢都是老泰山一手赞助的。
    就连嫁妆,都是老泰山私下给的,为了保住小黄的脸面。
    这些举动,
    把个小黄感动的泪流满面,发誓此生绝不辜负夫人。
    事实证明,
    老泰山的眼光过人,挑了个潜力股。
    数年后中举,
    10年后中进士,迈入仕途。
    从京城,到地方,也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老泰山早已仙逝,
    可是黄通判还惦记着这份恩情,把夫人娘家的旧人,都安排了出处。
    胥吏之家,摇身一变,登堂入室。
    小舅子不学无术,先买监生,后在山西补了巡检。
    其余族人,也都安排了饭碗。
    就连那远方八竿子打不着的穷困潦倒族人,在老夫人那跪了一天。
    最终,老夫人心软,提了一嘴。
    黄通判就把此人给安排做了个店铺的二掌柜。
    相当于,
    失地自由职业者,变成了正经的外企经理。
    ……
    以上,
    李郁都知道,打听的清楚。
    这只是他扶持老黄的原因之一。
    而如何扶持,他有自己的打算。
    乾隆是最好脸面的人,白莲教案一再被打耳光,面子上肯定过不去。
    现在,
    反贼直接把一营兵干掉了。
    只会让老皇帝更加的暴怒,而且多疑。
    此时,
    如果一个苏州地方官勇挑重担,守住府城,剿杀逆贼。
    而且验证皇帝心里的阴谋论。
    定然会龙颜大悦,
    再有王神仙,和大人这一路的关系,及时助攻。
    乾隆肯定会升官,
    因为这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属于标杆榜样。
    而这贼在哪里?
    李郁已经暗示了黄通判,他有内部情报。
    太湖协副将施令伦挡了某些人的财路,
    这些幕后神仙,就派人上门打一波,主要是震慑。
    黄通判对于李郁的情报,非常认可。
    因为,
    他在府城为官多年,知道走私的存在。
    前任太湖协副将,卷入走私案,后被灭口,他也是略知一二的。
    一股神秘人马,
    突然出手,把左营连人带锅都给砸了。
    是假冒白莲教的官兵干的,这就说的过去了。
    逃兵口供里提到了两点,
    袭击者火炮犀利,甚至有一部分人穿着绿营兵军服,麻痹自己。
    综上,黄通判深信不疑。
    ……
    李郁知道,
    纯谎言其实是瞒不住多少人的。
    说谎的最高境界是,
    九分真,一分假。
    或者是,平时只说真话,关键时刻才说假话。
    再精明的人,也会被骗到。
    所以,
    他才能靠着忽悠,把苏州府这些官吏变成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光靠送银子,其实人脉层次还是差了点。
    黄通判在积极的活动,
    要干出功绩,就需要兵。
    石湖巡检司范京,城守营千总胡,这都是自己人。
    已经搭上了关系。
    准备一起分杯羹,功劳分润。
    黄通判知道这些是李郁的心腹,好友。
    反而更加信任,
    李郁让自己人一起沾光,说明他把握大。
    如果,他的人躲得远远的。
    自己反而要琢磨,是不是个圈套。
    官场中人,最爱琢磨人心。
    凡是有一丝不符合常理的事,他们都会狐疑。
    江宁府那边,
    总督府的公文也到了。
    洋洋洒洒几百字,面面俱到。
    得月楼,
    黄通判拿着公文,
    前后翻看了几遍,愣是没找到一点有担待的命令。
    “贤弟,伱瞧瞧。”
    今天,是李郁和黄通判两人的私下饭局。
    李郁认真读了两遍。
    “堪称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了,又等于什么都没说。”
    ……
    黄通判忍不住笑了:
    “贤弟,你总结的妙。”
    “总督府有高人,一年没有4000两幕酬,请不动这样的文书师爷。”
    “这样的人才,在总督部堂那,说话比寻常道台都好使。”
    大清朝官场,师爷的地位非常高。
    但是,师爷当中也有鄙视链。
    负责公文的师爷,才是至高神。
    刑名、钱粮、账册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黯然失色。
    外行可能不解。
    但是内行都很清楚,公文往来,代笔奏折,这些空洞文字,才是最关键的事。
    务虚,
    在官场比什么都重要。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
    看似一个个普通简单的方块字,除了字面意思,还有多层隐藏意思。
    光一个“原则上同意”,
    所蕴含的东西就够讲足3个时辰,不带停,不带重复的。
    两江总督府的这份公文,
    用一句话归纳就是,
    在你们的职责范围内,维护地方安靖的前提下,原则上同意你们采取合理的临时措施~
    这句话是李郁总结的,
    黄通判听了,对于李郁的观感,立马好了很多。
    不仅是因为他帮自己谋划升官。
    更关键原因是,他看的懂官场游戏规则,听的懂官场术语。
    显然是自己人。
    江湖好汉,或者是帮会反贼,是不可能领悟到这一层的。
    是一个圈子的人,交流起来就放心。
    信任,也就自然产生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哲学,说不清道不明。
    如果,你觉得和一个朋友走不近。
    表面客气,礼节周到,但是怎么都感觉有陌生感。
    不要多想,
    根本原因就是,朋友觉得你不是圈内人。
    所以他一直端着。
    ……
    二人的聊天,
    变的轻松又随意。
    黄通判也适时的讲了一些,他仕途上的恩怨。
    也不再掩饰,他对升官的渴望。
    “贤弟不知,考上进士之后,我在光禄寺、太常寺、国子监之间辗转,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外放为官。”
    “能外放苏州府,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呵呵呵,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为了上任,我又从京城一家票号借贷了3000两。”
    李郁点点头,
    离京赴任前,都得大出血,迎来送往,同乡同年,赴任路上的盘缠。
    许多人宦囊羞涩,只能从票号借一笔。
    等以后到了地方,手里宽裕了,再还上。
    票号也不担心,
    他们会派个小厮,跟着一起上任。
    名为伺候,实则是收账。
    这些人可不把朝廷命官放在眼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收款。
    直到连本带息全部结算清楚,
    才潇洒的告别,去跟下一个官。
    这种借贷有个浪漫的名字:京债。
    这些票号的背后,是手眼通天的王爷,军机。
    只要你一天在大清做官。
    就不担心你赖账。
    这就好比如来佛和孙猴子的关系,逃不出手掌心的。
    就算是因为触犯王法,入狱了。
    这些人也能先把家产弄去还债。
    听完了黄通判的抱怨,李郁感慨历史真是有趣。
    没想到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阶层,也被xx贷折腾。
    ……
    “黄世兄后来还了多少?”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330/5251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