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开张

推荐阅读:绝世唐门大宋的智慧主宰之王星河大帝苍穹龙骑不败战神剑道独尊剑道独神武神空间傲世九重天

    推行两税新法取代租庸调制,最受损失的当然还是武怀玉这样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们,
    武怀玉身为宰相、国公,可是免课身份,田地再多也不用交税。而其它士绅豪强,就算不能免课,但租庸调制下,按人口收税不是按田亩收税,良田万亩,一人也还是只交两石租两丈绢三两绵而已。
    “下官非常佩服相公,大公无私。”赵仁本这是真心话,他听说武怀玉有几千顷地,那可是几十万亩啊,本来一粒租都不用交,也就交点义仓粮。可如果新法一推行,武怀玉这么多地,按亩来交,
    就算仅按原来租庸调制的税额来摊到田亩里,比如原来一丁百亩地征两石粟、两丈绢,三两绵,那武怀玉几十万亩地,就相当于原来几千丁的租调,
    假如都折成十万亩地,那起码就是一千丁的租庸,两千石粟,两千丈绢、三千两绵。二十万亩,那就翻一番。
    平白多掏这么多钱粮出去,难道不心痛吗?
    “其实只要天下不乱,社会安定,世家豪强地主们,永远是最大的受益者,”武怀玉也是说明根本。
    是谁终结了门阀世家?
    南北朝时有宇宙大将军侯景,把江东士族干翻,这才有了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末之时有黄巢,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黄巢把起自东汉的门阀世家,彻底的铲除了,黄巢大军转战天下,私盐贩出身的黄巢痛快那些官宦、士族,走到哪就杀到哪清洗到哪,最后杀出来一个晚唐五代的武人割据时代,北宋建立后,开启文官政治,但宰相公卿等却已经大多是科举出身,再没有门阀士家了。
    大唐的租庸调制根本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
    可均田制早就已经不行了,这根基都断了,上层建筑还怎么保存,而武怀玉这样的新贵也好,五姓七家那样的旧阀也罢,他们都是在那金字塔上层的。
    底层都榻了,上层哪还能好。
    这不仅关乎大唐国运,也关系着每个人。
    要是说直白点,武怀玉和李世民都想要改革税制,推行新政,都是看到了这大厦不稳,
    要是说的更难听点,就是不能杀鸡取卵,把鸡养好了,会源源不断的下蛋,你直接把鸡杀了,虽然能从蛋里一次多取些蛋,可就再没有蛋了。
    世道不乱,那士族门阀永远高高在上,
    让百姓能温饱,那么他们就会满足当下,绝不会铤而走险,
    只有当再无可失去,彻底成为无产阶级的时候,人是再无破绽再无软肋再不能拿捏控制的,
    金字塔是很稳固的结果,一层一层,最底层就是芸芸众生,最上层是帝王将相权贵世家。
    “夏收正忙,收获过后就要开始征税了,你们先不急征税,等圣人批准三原试点后,再开始征收。
    到时户口据当时实在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差派徭役和科税,不能按旧籍账的虚额,也不得摊及邻保。”
    税赋摊及邻保,是历来朝廷保证税收的一个重要手段,却也是非常害民的一个手段。
    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百户一里,五里一乡。
    朝廷征收税赋,往往是层层摊绑,比如一家欠缴,那他的邻保几户就得把欠的补齐,假如一户逃亡,那他的税赋差役,就要摊到其余几户。
    往上的乡里也是一样,乡、里的总税额在那,不管谁家没缴齐,最后总额都要补齐,就得摊到其它人身上。
    在这种政策下,一旦有人交不上税,那就会危及邻里,所以极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比如有人实在负担不起,直接弃籍逃户,去投豪强地主,或是跑进山里当个黑户,
    那他的邻居们就完蛋了,假如灾年,大家都没办法补齐,那就可能会让大家都只能跑路,
    一家跑,邻里摊补。一保跑,那就一里摊补,
    许多贫民本身田地少,甚至都没地了,还得按人丁缴税赋,一遇灾荒年,更艰难,最后还得给别人摊补,
    最坏的还往往是地方是比较有钱的上户,他们会仗着人丁多或者有势力,就会勾结官吏,把这摊补,都摊到穷人头上,有钱的不摊没钱的摊更多。
    最终实际税赋,可能就是翻番甚至更高。
    大家除了跑也就别无出路。
    所以武怀玉现在要试行新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得摊保,虽然这样做,朝廷可能会损失些税赋,可如果摊保,那后患无穷。
    “武相高义。”
    赵仁本奏章报上长安,李世民看过后很满意,尤其是上面说武怀玉愿意做个表率。
    武家在三原田地产业很多,他若带头,确实能起到很好表率作用。
    “准在三原县试行。”
    皇帝对赵仁本的敢为天下先很满意,大为赞赏,今年就在三原县试行他跟武怀玉提出的那些方法。
    户分九等,丁分九等。
    九等户收户税,以九等丁征收租调,无地者编为客户,列为良民。
    同意把三原县城由任城,迁到清河龙桥。
    赵仁本拿到旨意,高兴的就行动起来,任城做为县城也才几年,也没啥可留恋的,甚至县城搬迁也是非常简单,
    龙桥很热闹,有许多现成的房屋院舍等,
    赵仁本直接买下北岸一座大院,就成了三原县衙。他跟县丞、县尉、主簿、录事,带着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法佐、司士佐等搬家,一天时间就搬好了。
    三原做为畿县,等级还是挺高的,
    虽说不如京县有两个县丞两个主簿六个县尉,但却也有两个县尉,六曹仅比京县少了一个兵曹,其余五曹都有。
    而一般县仅有两到三曹。
    新县衙开张,
    本县乡绅豪强还是都来了,武怀玉更是十分捧场的亲自到来,
    “武相公真年轻,”
    “真不敢相信,四年前武相公还是咱们三原县的捉钱令史呢。”
    “也就挂了个名,到任城县衙挂名捉钱,领了套绛衣,五十贯本钱,后来可就再没来过,七月便去了陇右,一战扬名天下知,回来可就封爵加官,”
    几名绛衣小吏忙里偷闲,忍不住在远处议论武怀玉,谁让这位宰相曾经在三原县衙里挂名捉钱过。
    几年前他们是衙中小吏,亲眼看着过这位进衙入职,可几年后,他们还是小吏,人家都已经是三拜宰相了。
    “今个大日子,你们还有空在这嚼舌根,赶紧招待。”
    赵录事过来打断几人,
    “诺,”几人赶紧闭嘴,都各自忙去,虽然在几年前这位赵录事还仅是一个编外书手,但人家运气好啊,当初这位赵录事奉县令之命,帮武相公办好白鹿塬土地的契约,跑前跑后,也是结下人情。
    武相公发达后也没忘记赵录事,这几年赵录事也从编外书手,到正编的户曹史,第二年又升为户曹佐,今年更是又升为录事。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191/34868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