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简阁小说网,笔趣阁最新升级版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上花轿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上花轿

推荐阅读:我用阵法补天地网游之剑刃舞者末日崛起斩仙谍海孤雁明扬天下超品相师太荒吞天诀法师驾到纯阳仙府

    自清末直至民国结束,我们华夏的社会一直都是处于一种很矛盾,也很奇妙的状态之中。
    由于工业落后导致的国难,民族自信日益衰微,很难再确信我们五千年文化传承是有价值的,有人甚至极端到全盘否定我们的一切。
    但在日常生活和人生礼俗方面,人们又对于传统和习惯有着一定固执的坚持,否则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总的来说,就是新潮既起,旧习未退,新旧交替,杂糅互容。
    所以在民国几十年的真实社会环境下,敢为天下先,全盘西化者,和甘居人后,仍然不变样的坚持传统者皆为少数。
    这就是社会心理的玄妙之处。
    那么具体投射到人生大事之一婚礼的仪式上其实也是这样――太新潮了,不敢尝试。太落伍了,又怕人笑话。
    于是,亦新亦旧,不新不旧的新旧合璧的婚礼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新旧合璧的婚礼形式即便是名流也不能免俗。
    别看当年名媛小姐们转头追捧西式的生活方式,有许多人结婚也穿上了新潮的白色婚纱。
    不过,就像日本人至今无法全然放弃神社婚礼一样,她们对“凤冠霞帔”也依然有种藏在骨子里的执念。
    就像过去京城首富马家的孙少爷与北平市长千金的婚礼。
    虽然是在京城饭店大宴宾客,采用的也是西式婚礼。
    但坐汽车穿婚纱的新娘在京城饭店完成仪式后,依旧脱去了洁白婚纱,换上大红的传统吉服,盖上了盖头。
    并在当时京城几乎所有有头有脸的人的见证下,被八抬大轿当众抬走,从京城饭店出发,鼓乐齐鸣,招摇过市地被抬进马家花园。
    再比如名门闺秀林徽因,她在嫁给梁思成的时候,即使身在异乡,也坚持要穿华夏传统服装出嫁。
    霞帔可以省略,但凤冠一定要有!
    林徽因思来想去,外国没条件,就自己动手设计吧。
    虽然最后的凤冠成品早已经没了古代凤冠的的半分“影子”,却搭配着梁思成的西式礼服,成了那个年代最独特、最文雅的华夏结婚礼服之一。
    所以说,其实早从民国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因时度势的礼节变通。
    所谓传统的中式婚礼经历了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如同历朝历代的风俗变革,也从民国开始,就渐渐变成了另一种面目了。
    华夏新娘的凤冠霞帔即使搭配洋派新郎的西式礼服亦并不违和。
    甚至这种情况放在当今的华夏社会亦然。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对外的门户大举开放之后。
    其实八十年代中期的年轻人在文化心态上,某种程度也和民国时期的人们相当类似。
    具体到结婚仪式中,人们已经自觉开始了由简化繁,恢复传统讲究的过程。
    往往京城新娘既要穿着婚纱拍一张新婚合影,结婚的时候也依然要穿红色的衣服宴客。
    反观新郎则要松泛许多,往往只需一身西装,从头穿到尾即可。
    至于宁卫民和松本庆子在今天的婚礼,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为了不显暮气,只沾喜庆。
    不但服装上,今天宁卫民没穿长袍马褂,只穿了一身黑色的中山装来搭配松本庆子的华夏传统吉服。
    就是婚礼程序上,他们也审时度势,没有非得原封不动,十足十的按照过去的老礼儿行事。
    像要按照纯粹的老礼儿讲究,标准的传统婚礼其实是这么一个流程。
    首先,新娘子是必须得用轿子接走的。
    一大清早儿,这轿子打抬来了先得在主家门口亮轿。
    用两条黄油漆的板凳摆好了,轿子支起来,放在上面,让人看着。
    而且轿子还不止一顶花轿。
    像电影上演旧时娶媳妇,往往只有一顶轿子出现,其实那不对,就一顶哪儿够!
    新娘子得有一顶八抬或四抬的红轿自不待说,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还得有一顶四抬或二抬的绿轿。
    随轿而行的,还有各色执事。
    什么打伞的、打扇的各两人,打旗的四人,打锣的、打鼓的、吹唢呐的、吹号的若干人。
    所以连带所用的八面大鼓,十面旌旗、一对灯、一对伞、一对龙、一对凤,金爪钺斧朝天镫、回避牌、开道锣等,都一起放在婆家的门口。
    直到等到客人基本都来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响房发轿。
    由轿头带着,响房发轿是鼓乐齐鸣,在喜房里敲打。
    准备好了以后,男方再找出来全和人儿,也就是娶亲太太一位,在响房之后发轿。
    通常出发不晚于十点,把新娘接回来不能迟于正午十二点。
    还有,轿子到了女方这边要叫门,女方知道轿子要来了就关上门,这里面带着男方求婚的意思。
    这个时候,作为娶亲的男方,就得“央告”人家了,什么好听的说什么。
    还得把一个个的“红封儿”往门里塞,门里面,几十认为红封儿满足了,给够了,才会给开门。
    开门之后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先见面。
    单有一个地方备有点心和茶水招待接亲的人们,一般只看不吃。
    完了之后,就是新人上轿。
    这个时候除了要吹鼓手开始吹《百鸟朝凤》,新娘要盖上盖头,怀里要抱个装了五色粮食的瓷瓶,以示平安富裕。
    这轿子还得抬进院子,打开轿帘,直接怼上新娘屋子的门,不让新娘见到外面一缕天光。
    等新娘子由送亲太太扶着坐上了轿子,送亲太太自己坐进了绿轿子,新郎也上了马,还得要新娘两个亲兄弟跟着一起走,一左一右压轿。
    所谓压轿就是不让轿子走得快了,让新娘子在轿子里坐的稳当。
    抬轿子也有抬轿子的讲究。
    除了人人皆知连吹带打要走大道儿中间之外,最前边的轿夫里还需要有个指挥――轿头。
    轿头是打头的,比方说左边有个坑就喊左边坑,后边就知道左边有坑。
    头里得喊,后面才知道,前后轿夫步伐得一样。
    前头迈左腿,后头迈右腿肯定不行。
    像姜闻在明年才会接拍的那部电影《红高粱》里,他扮演余占鳌就是轿头的角色。
    他故意戏弄新娘使劲晃轿子,直接把巩郦扮演的九儿晃吐了,那一手就是利用“职权”作祟。
    当然,也是因为九儿没有娘家兄弟随轿而行的缘故,才会受轿夫的欺负。
    否则娘家兄弟要跟着压轿,借十个胆子给轿夫,也不敢这么干啊。
    而等到一行人吹吹打打到了男方家,轿子落平了,进了院儿之后,花轿的轿帘也不掀开,新郎拉弓要向轿子放一箭,射走妖魔鬼怪,才能掀开轿帘让新娘下来。
    然而新娘子出来以后,还蒙着盖头,在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共同搀扶下,过火盆儿,过马鞍子。
    火盆儿是红红火火,马鞍就是平平安安,都是谐音。
    进去之后还有坐帐的风俗,坐到床上或炕上,先喝交杯酒,再吃子孙饽饽,长寿面。
    外面必须有小孩儿在喊,“生不生?”,完了就能揭盖头了。
    之后就是一对新人拜天地、拜亲友、这就是所谓的拜堂。
    先拜祖先,再拜父母,拜媒人,都拜过了,至此礼成。
    这就是迎娶当日的一套流程。
    至于像有些电影电视里演得那个,新娘的盖头得一直等到晚上洞房时才能由丈夫来揭开。
    那恐怕都是极其久远的封建社会了,别说现代了,根本没法用于近代社会。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0/709/7235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