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邺城之事

推荐阅读:末法王座法师奥义超神建模师盛唐传说龙族高手在都市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三国之帮爹当军阀武傲乾坤律师展昭与美女护士同居

    司马昭回到自己的住处,早就在等候的王元姬迎接上来,悄声问道:“如何?”</br>  司马昭原本有些茫然的神情,在看到自己的细君后,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迷惑:</br>  “大人的意思,是让我暂时不要回洛阳了。”</br>  王元姬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如此就好。”</br>  司马昭的脸上,露出了苦笑:</br>  “大人交给了我另一件事,让我去办。”</br>  王元姬看到司马昭这个神情,才刚刚放松的心情顿时又提了起来:“什么?”</br>  司马昭咽了一口口水:“大人让我去长安,去见冯明文。”</br>  “什么!”</br>  王元姬俏脸充满震惊与不可置信之色。</br>  好不容易才离开洛阳那个危险之地,没想到又要去虎穴狼窝。</br>  早知如此……</br>  还不如不要让自家阿郎来邺城呢!</br>  司马昭脸上的苦笑更浓,摇头:</br>  “我也不知道大人是个什么意思。”</br>  他自然没有说出要去长安做什么。</br>  这点保密意识,他还是有的。</br>  王元姬也没有问,不过就算她不问,心里也能猜出一两分。</br>  所以她只是低声关心问道:</br>  “那阿郎去长安,有无危险?”</br>  “应该……没有吧?”</br>  司马昭嘴里说着没有,但脸上却是有些犹豫不定:</br>  “前几年我不也是去见过冯明文吗?那时不也没什么事?毕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br>  王元姬嘴唇动了动,终是没有把话说出口。</br>  此一时彼一时。</br>  彼时汉国初得关中并州等地,而此时,汉魏之间,已是天地翻覆,如何能相提并论?</br>  真要遇到个不讲理的,就算不斩来使,扣下也够让人糟心的。</br>  只不过想想恶名累累的冯某人,王元姬反倒是觉得,自家阿郎说的倒也不是全无道理。</br>  光是听传闻,仿佛世间所有的恶事,都已被冯某人干尽。</br>  但王元姬又不是一般的女子,岂会轻易就相信了那些传闻?</br>  但越是传得邪乎,王元姬越是不相信,能写出那等绝世文章的冯某人,会是恶事做尽之人。</br>  正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文章之间,自见心性。</br>  最终,她只能是提醒一声:“话虽如此,但阿郎此去,还是要万分小心为上。”</br>  司马昭自己倒是看得开:</br>  “细君不必过于担心我此行的安危。”</br>  顿了一下,他终还是忍不住地叹息:</br>  “相比于我此行去长安,我更担心的是,大魏将来会何去何从,我们司马氏一族,又将会如何……”</br>  王元姬看着司马昭有些茫然的模样,安慰道:</br>  “阿舅能让阿郎此去长安,想必是早已有安排,阿郎何须多想?而且就算阿郎现在想得再多,又有何用?”</br>  “还不如先好好想一想,如何把阿舅吩咐的事情办好了,才是正经。”</br>  司马昭听到王元姬的话,微微一惊:</br>  “细君你猜到了?”</br>  王元姬垂下眼眸,轻声道:“猜到什么?阿郎在说什么,妾不明白。”</br>  司马昭知道自己的细君素来聪慧,颇有远见。</br>  此时见她不肯承认,知道这是因为事关重大,故而装作不知罢了。</br>  两人相对无言了一会,最终还是司马昭打破了沉默:</br>  “时局如此,细君也毋用顾虑什么,前些日子外舅来信,说是夏侯氏外逃一事,影响不小。山东大族,恐怕已经有人开始动摇。”</br>  夏侯氏外逃汉国,给山东大族指明了一条路。</br>  他们除了可以在司马太傅和曹大将军之间做出选择,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走。</br>  只是这条路,代价太高了,趋利避害之下,他们绝大部分人没到最后一步,自然不想去选择它。</br>  所以司马昭只是说有人动摇。</br>  而他口中的外舅,自然就是王元姬的父亲,王肃。</br>  王肃乃王朗之子,王朗死后,世袭其兰陵侯爵。</br>  曹叡还在时,王肃就对曹叡多有劝谏,如“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等。</br>  在朝中也算得上是颇有声望。</br>  如今在许昌那边,刚刚由侍中转为太常。</br>  司马昭突然提起这个话,也不知是在为自己的长安之行作辩解,还是在想找个话题。</br>  “大人在许昌那边,其实过得也不算舒心。”</br>  王元姬眉头轻皱,脸上有些许愁色,“以大人的性子,必然是要对何晏之流看不惯。”</br>  “迟早会有一日得罪了小人,到时候只盼莫要被小人所伤才是。”</br>  “放心吧,台中三狗之辈,皆是贪利之辈,他们排挤朝中正直之士,多是为了方便他们敛财。”</br>  “除非迫不得已,当不会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像外舅那样名望之士,最多不过是在朝中呆不下罢了。”</br>  说到这里,司马昭叹了一口气:</br>  “说真的,许昌那等地方,不呆也罢。真到那一步,我们把外舅接到邺城来,倒也算是有个照应。”</br>  王元姬再次垂下眼眸:“到时候再说吧。”</br>  曹大将军专权,台中三狗乱政,固然难以保家保国。</br>  但外舅在先帝活着的时候,有大魏举国之助,犹不能守住长安。</br>  如今又难守洛阳。</br>  日后能否守得住邺城,那也难说得很。</br>  想到这里,王元姬禁不住地生出一丝茫然:</br>  大魏,将何去何从?</br>  ——</br>  延熙六年,同时也是伪魏正始四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br>  伪魏皇帝曹芳年十二岁,在正月的时候,正式加元服,也就是行加冠礼。</br>  刚刚上任太常的王肃,在曹芳加元服之后,立刻上书天子,建议立后。</br>  曹叡在世时,大概是出于补偿亲生母亲甄氏的心理,不但把诸舅氏按亲疏排出顺序,分别予以任用,赏赐累计达到万两之巨。</br>  而且还追封了甄氏的父亲甄逸,谥号安城乡敬侯,并让其孙甄像承袭爵。</br>  甚至在甄氏之母,也就是曹叡的外祖母病逝时,曹叡不顾众臣劝阻,以天子之尊,违背礼制,亲自披麻戴孝亲自参加葬礼,朝中文武百官全部陪同致祭送葬。</br>  对在世的人犹然如此,曹叡对甄夫人更是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br>  除了不断派人前去祭祀,增高坟墓,曹叡甚至下诏,宣布文昭庙和宗庙享受同等祭祀礼仪,地位与宗庙并列。</br>  并将此规定铭刻于金鼎,藏之于金柜,以传示子孙后代。</br>  而曹叡所立的太子曹芳的正妃,同样也被曹叡安排了甄氏家族的人——正是甄氏之兄甄俨的孙女,同时也就是曹芳的表妹。</br>  如今曹芳行了冠礼,按礼制来说,正妃甄氏也应该跟着升为皇后。</br>  王肃的提议,也正是意在于此。</br>  这本就是个顺水推舟的事,但到了曹大将军这里,却出了个岔子。</br>  朝上的曹大将军本来也是觉得王太常的建议挺正常,没什么不妥,装模作样地议论几句。</br>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决定让有司选个好日子,正式册封皇后。</br>  谁料到下了朝之后,何晏就急匆匆地找上了曹爽:</br>  “大将军何故轻易同意王子雍(即王肃)之议?此多半是司马仲达之谋是也!”</br>  曹爽闻言,顿时就是吃了一惊:</br>  “平叔何出此言?我道天子行冠礼,立后乃是应有之举,怎么就成了司马仲达之谋?”</br>  何晏一跺脚,面有焦急之色,急声解释道:</br>  “大将军,晏非是说不应当立后,而是不应当立甄氏为后啊!”</br>  大概是赶过来有些匆忙,何晏缓了一口气,这才继续说道:</br>  “大将军难不成忘了,甄氏一族本宗在何处?”</br>  经何晏提醒,曹大将军这才一拍脑门,叫了一声:</br>  “糟糕!吾竟是忘了这一节!”</br>  甄氏一族,本就是河北大族,又经过曹叡的大力提拔,诸舅氏甥氏全部封侯,如今已然是魏国最顶尖的名门望族之一。</br>  关中一战,曹叡仓皇东巡,作为皇戚的甄氏族人,自然也有不少跟着跑到了许昌。</br>  但别忘了,甄氏的本宗可是在河北中山郡。</br>  甄夫人更是葬在邺城,甄氏有不少人可是在那里为她守墓。</br>  如此也就罢了。</br>  偏偏曹爽这些年来,所作所为多有僭越之处。</br>  别的不说,光一个迁皇太后别居他宫,不让她跟年幼的天子相见,就足以让大将军站到皇家的对立面。</br>  更别说,现在的河北,可是掌握在司马太傅手里。</br>  真要立甄氏为后,不但是加强支持天子的力量,同时说不得,还会被司马太傅所利用。</br>  曹大将军越想越是后悔,不由恨恨地一跺脚,咬牙道:</br>  “王老匹夫,心思竟是如此歹毒!安敢如此欺我?”</br>  何晏点头,肯定道:</br>  “大将军所言甚是!想那王子雍与司马仲达乃是姻亲,今日之议,想必与那司马仲达脱不了干系。”</br>  “此二人,一内一外,互为连结,欲置大将军于不利之地是也。”</br>  曹大将军脸色变得难看起来:</br>  “王子雍乃是公卿,在朝中颇有声望,若无过错,吾怕是也动不了他。”</br>  “且当今之急,是立后一事……”</br>  想了又想,自己却又是不知如何解决此事。</br>  毕竟立后之事,可是自己在朝堂上亲口答应了的。</br>  总不能当众反悔说不立了吧?</br>  再说了,不让天子立后,像什么样子?</br>  早春的气候还有些冷意,但曹爽身体肥胖,容易出汗,此时一着急,额头就立马冒汗。</br>  他用希冀的目光看向何晏:</br>  “平叔,依你看,如今当如何是好?”</br>  何晏断然道:</br>  “大将军,依晏看,首先这甄氏,是绝对不能立之为后的。”</br>  曹大将军一听,立刻就面有为难之色,略有犹豫地说道:</br>  “可是,平叔,这甄氏可是先帝所定的太子正妃,若是不立彼为后,恐怕难堵天下悠悠之口。”</br>  “到时候,恐怕朝中大臣,也会说我不遵礼法……”</br>  何晏目光闪烁,以目示意左右。</br>  曹爽会意,屏退了所有人,这才看向何晏:</br>  “平叔何以教我?”</br>  何晏这才凑近了曹大将军,轻声道:</br>  “大将军何虑也?昔文皇帝赐死文昭皇后,以立郭妃;先帝废正妃,以立毛氏,后又赐死毛氏,再立虞氏。”</br>  其实还有武皇帝,不过那好歹是何晏的养父,他不敢说出来。</br>  “此等反复,可谓按礼制耶?可见曹氏对后宫嫔妃,多是不按礼法。”</br>  何晏作为曹操养子,深受曹操的喜爱,待之同诸公子。</br>  可惜的是,曹丕很讨厌他,甚至不愿意呼他的名或者字。</br>  所以在曹丕时代,他连个官职都没有。</br>  幸好曹丕是个短命鬼,熬一熬也就过去了。</br>  谁料到待其儿子曹叡登基,同样也不喜欢他,认为他乃是浮华之士,特意抑而不用,只让他担任一些冗官之职。</br>  作为与夏侯玄并列的大魏玄学名士,何晏本就是急于富贵,趋时附势之人,受到如此待遇,如何能不对曹丕曹叡父子充满怨气?</br>  此时他拿二人前事来劝说曹大将军,除了不欲立甄氏为后,未必没有存了扬二人之恶,以出自己一口恶气的心思:</br>  想武皇帝仍在时,吾之服饰,拟于太子,都未曾被说什么。</br>  汝等父子,以私怨打压我,想不到我还会有今日吧?</br>  何晏自小就与曹丕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又不好,比起他人,天然就少了一分对曹丕曹叡的敬畏。</br>  “唔唔……”</br>  曹大将军没有说话,看起来仍是在犹豫,但看得出来,他的脸上,已经有心动之色。</br>  何晏见此,连忙趁热打铁:</br>  “大将军若是觉得不方便直接出面反悔此事,其实有一人,可为大将军立名义。”</br>  曹爽一听,连忙问道:“何人?”</br>  何晏指了指某个方向,轻声说道:“自是皇太后是也。”</br>  曹爽一惊:</br>  “太后对我成见甚深,如何肯为我下诏?”</br>  他顿了一顿,又有些试探地问向何晏:</br>  “平叔之意,莫不是让我以太后之名行事?”</br>  这样的话,倒也无不可。</br>  只是朝中众臣也不都是傻子,自会看得出来,自己这是矫太后之诏。</br>  到时候,恐怕朝中的公卿,又要骂自己专权乱政。</br>  唉……</br>  虽说现在权势已固,总万机,典禁兵,许昌皆为己所控。</br>  但那朝中总有些顽固不化的家伙,自己没有借口,也不好对他们如何,倒真是让人头疼。</br>  没想到何晏却是从容一笑:</br>  “大将军何虑也,吾有一计,可让太后不计前嫌,亲自给大将军下这个诏令。”</br>  曹爽顿时又惊又喜:</br>  “计将安出?”</br>  。</br>   </br>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0/174/918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