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 杜氏
推荐阅读:纹猎天下、异界之红警大战、龙墓世界、老师有枪、神朝大帝、异世之剑客至尊、全娱天王、吞天神帝、风云之少林威武、洪荒古纪、
京兆杜氏,可追溯到前汉的御史大夫杜周。</br> 杜周本是前汉南阳太守的一名小吏,善候上司,被举荐给张汤,升廷尉史。</br> 后又投孝武皇帝所好,严苛执法,最后迁为御史大夫。</br> 孝武皇帝期间,行陵邑制,迁关东豪族以实关中,杜周也因此迁到了茂陵。</br> 后其子杜延年又迁到了杜陵,最终定居下来。</br> 前汉的杜氏,可谓鼎盛一时。</br> 杜周之子杜延年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br> 而杜延年之子杜缓,官至太常。</br> 终前汉一代,杜氏官至二千石就有近十人。</br> 不过到了后汉时,杜氏却是变得有些没落,远不如前汉时的显贵。</br> 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关东与关西政治势力消长的影响。</br> 仅仅是出了两位名传天下的书法家与学者。</br> 与裴秀交好的杜元凯,名预,其父乃是魏国前河东太守杜恕。</br> 杜恕虽是出身关中世家,但却与魏朝权臣多有不合。</br> 特别与司马懿更是有不小的矛盾。</br> 再加上关西与关东两大政治集团的争斗。</br> 前些年的时候,杜恕曾迫于司马懿的权势,不得不称病隐居数年。</br> 那个时候,正好是司马懿以大司马的身份,都督关中的时间。</br> 不过曹叡为了拉拢关中的世家,继而保住关中,又把杜恕请了出来,让他出任河东太守。</br> 谁能料到,还没有过一年,河东就换了主人。</br> 关中一战时,司马懿故意拖延时间,死活不肯派兵救援河东。</br> 除了势不可为,也未必没有杜恕是河东太守的因素。</br> 在这种情况下,杜预莫说是像羊祜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屡次拒绝举荐,就是像裴秀那样,想要年少扬名都做不到。</br> 而且杜预的大人杜恕,一直都是“推诚以质,从不治饰”,从小就不喜欢张扬名声。</br> 所以杜预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在他看来,想要让大人出面,托人情举荐自己进入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br> “可是我好想进入学院学习啊!”</br> 十八岁的少年郎君,与裴秀分开后,转身向家里走去,有些不甘心地回头看看皇家学院。</br> 那里建筑巍峨,储藏着无数不传之密的学问,同时还有许多精通学问的宿儒学士。</br> 这对于从小博览群书,特别是对无比痴迷《左氏春秋传》的杜预来说,简直有如勾魂。</br> 他每至学院假日,都要在这里等裴秀。</br> 就是想要接近这学院,闻一闻这学院里的墨香。</br> 同时顺便借裴秀之手,把自己对《左氏春秋传》上的不解之处,转给学院里的教授,间接向他们请教。</br> 十八岁的少年郎君,才处于刚刚积累学问的阶段,远远没有后世的名声。</br> 学院内精通《左氏春秋传》的来敏等人,可是活了七十多年的,研究了一辈子的《左氏春秋传》。</br> 杜预的见识,如何能与之相比?</br> 每一次从裴秀口中转述的学问,都让杜预有如甘露入心,茅塞顿开的感觉。</br> 这种感觉,反过来又让杜预想要进入学院学习的想法愈发地强烈。</br> 作为京兆名门,杜氏在长安城不缺住处。</br> 三年前的关中之战,长安虽然没有被焚毁,但终是被魏贼洗劫一空。</br> 除了权贵云集的章台街,其他地方的民宅,大多显得有些残破。</br> 但在这些残破的民宅里,又时不时出现几个看似低调,实则隐藏着瞭望台的完整宅院。</br> 能住在这种宅院里,基本都不是什么简单人家。</br> 杜氏正是其中之一。</br> 杜预回到家中,在大人的书房门口徘徊了半晌。</br> 终于鼓足了勇气,推门而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br> “大人,我想去学院求学!”</br> 正在看书的杜恕抬起头来,静静地看向儿子,目光中带着平淡。</br> 他的胡子保养得很好,拿着书本的手长得很细巧,气度有些秀雅。</br> 虽说是早过了不惑之年,但可能是养气有法,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br> 当然,也有可能是杜氏家庭的底蕴沉淀,让他见闻过太多的风雨。</br> 这几十年来,天下倾覆,兵戈不止。</br> 魏朝的建立,代表着世家终是打败了外戚和宦官,取得最后的胜利。</br> 就在世家大肆享受属于自己的战利品的时候,作为世家子的杜恕,却是心平气和地恪守着某种信念。</br> 虽然这种信念,对于很多世家来说,显得有些迂腐可笑,甚至一无是处。</br> 但也正是因为杜恕的坚持,让他在魏国朝中显得有些异类。</br> 不但与朝中权贵不合,甚至还得罪了司马懿这种世家的代表人物。</br> 此时的杜预,如何能在杜恕相比?</br> 他说完这句话后,似乎是用尽了自己好不容易才鼓起的勇气。</br> 面对大人平静的目光,杜预似乎有些羞愧地低下头:</br> “对不住大人,我,孩儿有些轻率了……”</br> 看到儿子的模样,杜恕平静的面庞反而露出一丝淡然的笑容。</br> 他的语气很是温和:</br> “学问乃是我杜氏安身立命之本,你有心求取学问,此乃值得高兴之事,何言轻率?”</br> 杜氏在后汉时,确实不如前汉那般显贵。</br> 但因为顺应后汉大兴儒学的大势,也曾出过两位名闻天下的书法家与学者。</br> 已经做好了被斥责一顿的杜预,听到自家大人这么说,顿时就是抬起头,眼中有些不可思议:</br> “大人,你不怪我……不是,大人,你同意了?”</br> “你有求学进取之心,我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不同意?”</br> 杜恕语气虽然平淡,但平淡中却是带着温和:</br> “不过长安的皇家学院,有如古之太学,吾儿欲进学院求学,将有何志?”</br> 求学,并不是简单地求取学问。</br> 而是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求取学问。</br> 或者说,求取学问以后,想要做什么。</br> 如此方能在求学时,不会迷于半途。</br> 若是只是图个新鲜好奇,或者是为了显于人前,那还不如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呆着。</br> 因为对于杜恕来说,这些无比肤浅的想法,不值得他去浪费人情。</br> 杜预听到自家大人的话,张了张嘴,一时间竟是说不出话来。</br> 是啊,他进入学院学得想要的学问之后,打算用那些学问做什么?</br> 看着儿子有些呆滞的模样,杜恕很有耐心地等了好一会,也没有听到儿子的回答。</br> 一直平静的脸上稍稍有些失望,微不可见地摇了摇头,低下头去,准备重新拿起放在案几上的书本。</br> 杜预看到自家大人不想再与自己说话,心头一沉。</br> 他知道,错过了这个机会,自己这辈子,说不定再没有机会进入学院了。</br> 在这个时刻,他的脑海里,浮现起皇家学院大门影壁所刻的那四行字。</br> 急中生智之下,顿时就是脱口而出地说道:“为了立功,还有立言!”</br> “嗯?”</br> 杜恕猛地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儿子。</br>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r> 一想起这四句话,少年郎君的热血似乎开始沸腾:</br> “孩儿愚钝,知德非常人所能企及,但孩儿狂妄,欲试立功与立言。”</br>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br> 观今之天下,能配得上立德的,真要强行提个名字的话,可能也就冯都护能勉勉强强有一点点资格。</br> 因为他把羊毛制成毛料的方法授与天下——虽然现在并没有全部放开。</br> 但也正因为没有全部放开,所以才说他不过是勉强能有个提名的一点点资格。</br> 羊毛制成毛料,让天下百姓多了一件取暖的衣物,可谓立德。</br> 至于立功,虽然也不易,但好歹也比立德容易一些。</br> 还是拿冯都护来说。</br> 治理凉州,清除了凉州百年羌胡之乱的根源,保一方百姓安宁,也算是立功。</br> 当然,保一方百姓安宁,算不算得上是立功,可能还有争议。</br> 但若是以后季汉能统一天下,让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那冯都护的“立功”,那就算是无可争议了。</br> 立言是在“三不朽”中最容易实现的。</br> 好吧,还是拿冯都护来说。</br> 不说那些天下传唱的文章,就单单是刻在皇家学院的这四句话,杜预相信,冯都护肯定能在青史上立言。</br> 所以……</br> 一念至此,杜预终于再次鼓起了勇气。</br> 这一次,他虽然没有那么大声,但声音却是带着决心:</br> “大人,孩儿以为,男儿立于天地之间,当效冯都护,方不负大丈夫之名也!”</br> 听闻冯都护在蜀地初出山时,不过十六七,短短十数年,就能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业。</br> 如今自己已至十八,仍是籍籍无名,岂不愧哉?</br> 似乎是说出自己心底最深处的秘密,让杜预觉得有些羞耻,竟是胀红了脸。</br> 杜恕见此,忽而一笑:</br> “想不到吾儿竟有如此雄心壮志。”</br> 他终于站了起来,走到杜预面前:</br> “吾心甚慰。”</br> 杜预瞪大了眼,竟是有些结巴起来:“大,大人?”</br> 杜恕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看向屋外,声音略有低沉:</br> “吾虽有心重振杜家,奈何才略远逊于你的祖父,若非你祖父留下的基业,杜氏恐又要再没落矣。”</br> 杜氏虽是京兆望族,但后汉以来,一直是在走下坡路。</br> 特别是到了桓帝时,家族差点就要沦落到与乡下土财主相提并论的地步。</br> 幸好杜恕的大人,也就是杜预的祖父杜畿,被荀彧举荐给曹操,凭己之能,最终得封亭侯,官至尚书仆射。</br> 死后又被曹丕追赠其为太仆,谥号为戴侯,可见其受重视程度。</br> 可惜的是,到了杜恕这一代,魏国已经不是曹操那个时候的魏国了。</br> 杜畿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生前显贵,死后哀荣。</br> 而杜恕却是被人排挤打压,甚至不得不称病隐居。</br> “吾本以为,只要司马仲达在世一日,莫说是我,就是吾儿,乃至整个杜氏,恐怕都没有出头之日。”</br> 除非他这位杜氏的家主,主动向司马懿低头,伏低做小。</br> 但对于刚劲率直的杜恕来说,真要他这么做,那还不如直接杀了他。</br> 想到这里,杜恕脸上露出一丝笑意:</br> “幸好,幸好汉室三兴有望啊!”</br> 杜预有些不明所以地看着大人。</br> 杜恕转头再看向儿子,面容严肃:</br> “吾儿,你可想好了,若是你真要进入了学院,就代表着我京兆杜氏,要全力支持汉室,从此再没了退路。”</br> 别人家都是同时投注汉魏吴三家,至少也是汉魏两家。</br> 但杜氏不一样。</br> 杜氏才刚刚在魏国重新兴起,就遭到了打压。</br> 这还好说,好歹还算是有些根基在。</br> 但与魏国权贵不合,又得罪了司马懿,如果此时再投身于季汉,那可就算是自绝于魏国。</br> 若是季汉当真能统一天下,那还好说。</br> 但若是有朝一日,魏国卷土重来,季汉不敌,那京兆杜氏这个名号,恐怕就要消失于世间矣。</br> “而且,若你仅是口出狂言,日后不能在季汉立功立言,杜氏只怕难有再兴之日……”</br> 杜预迎着自家大人目光,忽然感觉自己肩上的沉重,他的呼吸变得有些粗重。</br> 只是看到大人眼中的殷切,杜预一挺胸膛:</br> “大人,依孩儿看,天下兵锋之锐者,莫若汉兵;天下爱民如子者,莫如汉天子。”</br> “大人既不愿与魏贼朝中权贵及关东世家同流合污,那还不如支持汉室。”</br> “如此,既能一展胸中之志,又可重兴我杜氏。”</br> 听到杜预这个话,杜恕脸上露出笑容,感慨道:“吾儿终于长大矣!”</br> 他说完这一句,转身走到案几前,拿起一张帖子,递给杜预:“拿去。”</br> “大人,这是什么?”</br> “马家的请帖。”</br> “马家?”杜预一愣,然后微微一惊,“莫不是……”</br> 似乎是料到他要说什么,杜恕点了点头:</br> “没错,就是扶风的那个马家。”</br> 自大汉收复长安后,原本早些年销声匿迹的马家,似乎又有了重新兴起的势头。</br> 听说就算是河东的裴家,当初来到长安想要寻找门路,也是通过马家。</br> 可见势头之盛。</br> “大人,怎么会有马家的请帖?”</br> “不止是我,听说还有韦氏,也收到了马家的请帖。”</br> 杜恕淡然一笑,“论起朝廷对关中各家的信任,莫过于马家。”</br> “朝廷,已经开始收拢关中士吏之心矣,你若当真想要入皇家学院,此时正是最好的机会。”</br> “若不然,以后怕是再难有此等良机。”</br> </br>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0/174/9120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