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巨变
推荐阅读:法师奥义、末法王座、超神建模师、盛唐传说、龙族高手在都市、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三国之帮爹当军阀、武傲乾坤、律师展昭、与美女护士同居、
管仲之术也好,经济殖民也罢,基本上套路都差不多。</br> 前期先要投入大量成本,培养扶植代理人或者利益集团,在不知不觉中瓦解敌人内部,让敌人按自己的设计走。</br> 只待时机成熟,再进行收割。</br> 想要实施这个套路,都必须有一个前提。</br> 那就是自身的实力一定要够强——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br> 用直白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打铁还得自身硬。</br> 若是半路上搞了一半,因为自身实力的衰弱而搞不下去了,前期对他国的投入就真成了割肉喂狗。</br> 说不定最后还会被反噬。</br> 当然,若是能顺利收割敌人,收获也是巨大的。</br> 即便不能灭国,最低也能奴役他国为己所用,或者让敌国不战自乱。</br> 所幸的是,现在的大汉对于吴国来说,是强国。</br> 人口,经济,军事,无一不在吴国之上。</br> 更重要的是,在收复了关中并州河东之后,假以时日,大汉的战争潜力,迟早是三国之最。</br> 战争潜力,看的不单单是谁掌握了更多的资源。</br> 还要看谁能更好地进行战争动员,谁能把国内资源更高效率地加以运用。</br>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汉已经与吴国与魏国拉开了不小的距离。</br> 至少在十年前,冯刺史就已经开始在地方尝试恢复前汉,或者说前秦的乡亭制度。</br> 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十多年不间断地在地方推广学堂,培养出了一大批基层干部。</br> 退役的军中老卒,地方学堂考不上皇家学院的学生,他们就是官府掌控地方的神经末稍。</br> 从南中到陇右,再到凉州,无一不活跃着他们的身影。</br> 如果说,被世家豪右完全控制了地方的魏吴两国,就如同是身上长了恶性肿瘤的病人。</br> 那么大汉,就是一个已经成功手术,正在恢复健康的年青人。</br> 十五年前,大汉丞相为了能多筹集一些粮食,不惜在国力最孱弱的时候,征发民夫清理都江堰。</br> 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堰官,领兵丁千二百人巡护水利。</br> 这个前无古人之举,说起来也是一种无奈。</br> 毕竟当时的蜀汉经济命脉,都掌握在世家手里。</br> 没有钱粮,谈何南征北战?</br> 谁又能料到十五年后,蜀地世家看着年年增产的粮食,再看看被死死地压制着的粮价,欲哭无泪。</br> 蜀地世家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教,早已经变得帖帖服服。</br> 农桑乃国之根本,蜀地平原那么一大片的耕地,哪里要种粮食,哪里要种桑树,是早就已经规定好了的。</br> 谁敢乱种甘蔗茶树啥的,官府第二天就能找上门来。</br> 至于粮贱伤农这种事情,当然是不会存在的。</br> 因为官府对粮食有一个保底价,兴汉会甚至还能高出保底价两三文钱,甚至四五文收购。</br> 反正肯定不会让大伙亏本种地就是。</br> 你就说你卖不卖吧!</br> “你这粮价要是合适我们肯定卖啊!”</br> 锦城外码头仓库,同时有兴汉会设在蜀地的最大据点。</br> 今天这个据点,迎来了不少客人:李家、张家、赵家、黄家……</br> 蜀地但凡排得上号的家族,都派出能拿主意的话事人。</br> 听到坐在主位上的邓良,看着下边的吵吵嚷嚷,笑得很是温恭:</br> “这么多年了,谁不知道我们兴汉会做事,那都是地道得很!哪一年我们收粮的价钱,不是比别人高?”</br> 那是因为除了卖给官府,就只能卖给你们好吗?!</br> 这么些年来,官府仗着有兴汉会的草场牧场撑腰,年年都有大量的耕牛租给泥腿子。</br> 八牛犁泥腿子用不上,但曲辕犁却是最适合小户人家用。</br> 这么多年战乱下来,人口十不存一可能太过夸张,但说锐减了六七成那肯定是事实。</br> 再加上丞相一直在大力兴修水利,还有这些年来,对外作战节节胜利。</br> 让官府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荒田,能够大规模地给泥腿子分田分地,而且赋税也不高。</br> 最重要的是,只有上了户籍的人家,才能把孩子送到学堂。</br> 这可算得上是大汉天子最大的仁政——至于有没有人在暗地里咬牙切齿,谁在意啊?</br> 富裕一些的农户,现在连鸡鸭都养上了。</br> 有了那么大的盼头,谁还愿意当隐户?</br> 大户人家屯再多的粮食,又有什么意义?</br> 想起这些年不少大户人家去南乡做粮食买卖,最后却是家破人亡,不少人心里都是“呸”地一声:</br> 官商勾结,欺凌士吏,你还有脸说做事地道了?</br> “就是因为知道兴汉会做事地道,所以我等一听到这里准备大批收粮,这不就是急忙赶过来了嘛!”</br> 有人陪笑:</br> “不知贵会想要收多少粮食?”</br> 邓良意味深长地看了对方一眼,开口缓缓地说道:</br> “放心,这一回会里不是去南乡挂牌,而是直接知会大伙,意思就很明白:</br> 这一回只向在场的各家收粮,不会从其他地方的粮商收粮。”</br> “当真?”</br> 在场的大部分人听了,不禁喜形于色。</br> 也就是说,这一回,大伙不用去南乡交易所那里,和各地的粮商竞争了?</br> 接着他们就看到邓良伸出一个巴掌,继续说道:</br> “这次买的陈粮,会里可以比南乡交易所的粮价高出三成收粮,若是愿意现在就写下契书,明年可高出五成收粮。”</br> “嘶!”</br>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让屋内的温度都冷了几分。</br> “当真!”</br> 这一回,不单单是几个问,而是大部分人异口同声。</br> 邓良见此,又是微微一笑,然后伸出三根手指:</br> “三份契书,双方各留一份,官府备留一份。”</br> 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是真的了?</br> 想要毁约,那就是把兴汉会和官府的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名声毁于一旦。</br> 众人面面相觑,皆是没有从震惊中恢复过来。</br> 有人咽了咽口水,小心地问道:</br> “敢问邓郎君,这个事情,冯……呃,冯会首他知道吗?”</br> 从冯鬼王出山那天算起,不知有多少人在小本本记下了此人的黑帐。</br> 然而这么多年来,大伙的心气却是越来越短,有不少人甚至还患上了“鬼王恐惧症”。</br> 吃亏这么多年,突然得了这么大的好处,反而让人在第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br> 当然,也有人心里别有他想:</br> 冯鬼王大半年都是隔绝消息,就算现在有可能进入长安,但按关中与锦城的距离算,两地互通消息没可能会传得这么快。</br> 既然如此,那此事除非是提前商量,否则就是有人在冯鬼王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作出决定。</br> 所以……有没有可能是兴汉会出现了第二个龙头?</br> 但见邓良悠然道:“大伙且放心就是,这么大的事情,兄长他怎么可能不知道?”</br> 噫,我倒希望他不知道。</br> 咦?</br> 不对。</br> 如果这个事情当真是冯鬼王提前作出的决定。</br> 那岂不是说,冯鬼王至少在一年前,也就是出征前,就已经定下了这个事?</br> 想起冯鬼王的深谋远虑,更多的人越发犹豫起来:</br> 冯鬼王这又是在打什么主意?</br> 看到众人突然间没了话语,邓良大是意外:</br> 这等好事,你们为何反倒是这等表现?</br> “邓郎君,这些年来,我们打交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座的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算是有些交情。”</br> “你能不能大伙透个底,这笔买卖,究竟是个怎么回事?”</br> 可不是嘛,这些年来,大伙每年屯下的粮食,大部分都是卖给兴汉会了。</br> 老相识了!</br> 听到这个话,邓良终于隐约猜到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br> 但见他不由地一笑,坦然道:</br> “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不好说的。说白了,就是吴国荆州那边,粮食有些短缺,曾多次派人求助于朝廷。”</br> “后来的事情,大伙也知道了,因为要准备关中一战,所以这个事就推迟了。”</br> “不过准备工作,却也是已经提前做好了,比如说在永安设置的易市,就是为了更方便与吴国交易。”</br> 说到这里,邓良举杯轻啜了一口茶,这才继续说道:</br> “现在主管永安易市的,正是费公举(费诗),此人本就是蜀地人士,为人耿直敢言,大伙若是心有疑虑,不妨前去询问一番。”</br> 费公举?</br> 唔唔,这个嘛……</br> 先是上书反对刘备过早称帝,后又当面反对诸葛亮接受孟达的投降,费公举的人品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br> 至少比某冯姓的家伙强多了。</br> 荆州粮价高——整个吴国的粮价都要比蜀地高上许多——这个事情,大伙早就有所耳闻。</br> 但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运粮出境,卖给他国,那可是杀头的买卖。</br> 特别是以蜀地的地形,就算是有胆子豁出去,那也没有办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把大批粮食运到荆州。</br> 在苦寻多年无路的情况下,现在终于放开了一个口子,要说不心动,那肯定就是假的。</br> “邓郎君,敢问这一次,要收多少粮食?”</br> 在场的没人是傻子,以邓良眼下的言辞看来,这个事情,至少已经有七八成是真的了。</br> 于是气氛立刻就稍稍有些热烈起来:</br> “邓郎君,敢问这一次,打算收多少粮食?”</br> “自然是多多益善,毕竟兴汉会每年都会在蜀地收粮。”</br> “当然,高价粮只会卖往荆州,所以肯定是有配额的,这个要看荆州那边的缺粮情况而定。”</br> 原本得知可以卖粮给荆州后,别有心思的人,听到配额二字,心头顿时就是一凉。</br> 那岂不是说,给荆州卖粮仍是要受到管控?</br> 那岂不是说,只能卖一部分高价粮?</br> 那岂不是说,我们不能自己运粮去荆州?</br> 入他阿母的!</br> 不要脸的东西!</br> 一天到晚尽是官商勾结!</br> “邓郎君,你是知道的,大伙手里的粮食,从来是不会缺的。所以这高价粮的配额,究竟是个什么章程,能否详细说说?”</br> 兴汉会锦城堂口邓堂主闻言,微微一笑:</br> “这个嘛,章程自然是有的。不瞒大伙,我得到消息,朝廷可能会在蜀地各郡开办学堂。”</br> “只是大伙也知道,关中一战未定,朝廷的府库恐怕不太宽裕……”</br> 话未说尽,眼神提示:你们懂得!</br> 谁不知道,兴汉会其实就是天下最大的白手套?</br> 邓堂主能提前知道一些内幕消息,一点也不让人意外。</br> 只是府库不太宽裕是个什么意思?</br> 你家阿翁过来是想赚钱的,你居然想让我掏钱?</br> 不过学堂……学堂?!</br> “邓郎君,你的意思是说,朝廷终于打算在锦城开学堂了?”</br> 几年前凉州第一次考课结束,就已经有人在鼓吹,想要在蜀郡建立学堂。</br> 这个提议送到汉中后,又被大汉丞相转给了冯鬼王,询问他的意见。</br> 而冯鬼王给出的最终答复是:南乡师资和教材太过紧张,暂时无力支援蜀郡的学堂建设。</br> “不仅仅是锦城,还有蜀郡周围的数郡,都会建立学堂,所需的钱粮,肯定是少不了的。”</br> “这学堂之事嘛,兴汉会自然也是掺与其中的,所以这收粮一事的章程,还是要落在学堂上。”</br> “这可是大善事啊,可是少有的仁政啊!”</br> 有人顿时就激动起来。</br> 那可不?</br> 好人要有好报嘛,学堂一事,谁出的钱粮多,高价粮的配额自然就会多一些。</br> 不过这对于蜀地世家来说,也算是久盼之事。</br> 因为只有开了学堂,才算是真正有了进入皇家学院的渠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还得七拐八弯寻找门路。</br> 甚至有很多时候,连门路都找不着。</br> 有人已经忍不住地大声道:</br> “学堂的钱粮之事,邓郎君不必担心,吾等身为蜀在人士,若是坐视不理,那可是要被乡亲们戳脊梁骨的!”</br> 不少人算是看出来了,这所谓的高价粮根本就是一个借口。</br> 其实就是有人想要借邓良之口,试探大伙对学堂的看法——当然,高价粮还是要卖的,能赚一点是一点。</br> 只是,为什么诸葛村夫和冯鬼王会突发善心?</br> 给大伙又是送钱,又是疏通蜀中子弟的仕途?</br> 怀着这个问题,谯周悄悄地前去拜访蜀郡著名学者杜琼。</br> 此时秦宓已经去世,左中郎将杜琼成为蜀地本土官吏最德高望重的人之一。</br> 杜琼平日里沉默寡言,少见外人,这一次却是难得地接见了谯周。</br> “关中一战,非但是天下之巨变,同时也会是大汉的巨变。”</br> 他看向外头的桃林,此时已是桃叶尽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br> 现在的大汉,可不是十多年前,只靠蜀地苦苦支撑的模样。</br> 而已经坐拥天下形胜之地,隐有兴复之势。</br> 这十余年来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br> “天子乃明君,丞相乃明相,朝中有识之士颇众,又岂会看不出大汉局势之变?知其变而适其变,可为俊杰之士乎?”</br> 谯周听不懂,只好虚心地问道:</br> “请先生详解之。”</br> 杜琼问道:</br> “当年蜀中世家被丞相与冯君侯之恶,你可知为何?”</br> 谯周张了张嘴,却不敢多言。</br> 杜琼似乎早就料到了谯周的态度,自顾自地说下去:</br> “蜀中豪右之所作所为,多有阻止大汉还于旧都,今日境地,可谓自取,但凉州豪强难道就都是清白的?”</br> “关中一战,大汉不但尽复关中,而且还掌握了并州河东等地,北方的世家,难道就全部是希望大汉兴复的?”</br> 伪魏篡汉,要说没有北方的世家支持,谁信?</br> 谯周似乎抓到了什么,他瞪大了眼,有些不敢相信地问道:</br> “先生的意思是说,朝廷欲行平衡之术?”</br> 杜琼的目光再次看向桃林,缓缓地说道:</br> “当年朝廷借凉州豪族之手,打压蜀中世家,现在就算是换了一个打压对象,也不过是故计重施,有何奇怪?”</br> 河东是世家林立之地,谯周自然是明白的。</br> 只是朝廷向来重凉州而轻蜀中,就算是要压制中原世家,为何不直接继续借重凉州豪族之手?</br> 谯周想到这里,心头不禁就是颤了一颤,他压低了声音,悄悄地问道:</br> “先生,如果当真是朝廷的平衡之术,那岂不是说,凉州也有可能……”</br> “那不是你我所要操心的事。”杜琼的目光淡淡地扫了一眼谯周,“你看,此时正徝寒冬,那桃树有如枯死。”</br> “而一月之后,它却将会长出花骨,绽放芳华,美不胜收。”</br> 杜琼语气幽深地说道:</br> “蜀中子弟已经失去了一次最好的机会,这些年来,正如窗外的桃树,受尽寒冷。”</br> “这一次,可谓是历尽寒冬,迎来暖春,若是再不长芽开花,那可就是真要被当成枯枝砍下当柴火了。”</br> </br>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0/174/843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